综述

  • 稀土尖晶石型电催化剂性能研究进展

    朱佳敏;要亚雄;李姝惠;吴姗姗;安丽;席聘贤;严纯华;

    尖晶石型催化剂(AB_2X_4)具有位点多变、组分多样、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稀土具有独特的4f轨道、强亲氧性等物理化学性质,能够通过4f轨道的耦合效应、氧缺陷调控等方式改变尖晶石型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状态以及电子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催化性能。本文从尖晶石型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出发,总结了稀土对尖晶石型催化剂的调控策略,概述了稀土修饰尖晶石型催化剂近些年来在能源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相关催化材料在能源转化与储存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2025年02期 v.43;No.214 215-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 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级YAG:Ce3+荧光粉的分散性与均一性研究进展

    刘英男;田俊行;谢吉焕;吴劲频;孙学义;庄卫东;

    石榴石基YAG:Ce~(3+)荧光粉具有制备成本低、发射光谱宽、激发光谱与蓝光芯片契合度高等优点,已在显示、照明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纳米级YAG:Ce~(3+)荧光粉凭借尺寸小、光损失低、器件封装稳定性强等特点,在mini-LED,micro-LED等前沿领域表现出突出的应用潜力。性能优良的纳米级YAG:Ce~(3+)荧光粉依赖于良好的颗粒分散性以及尺寸、组分均一性。本文基于对纳米级YAG:Ce~(3+)荧光粉的分散性与均一性的成因分析,根据共沉淀制备方法中前体制备、后处理以及焙烧的三大过程,系统阐述原料加入量、滴定方式、分散剂、陈化过程和焙烧条件等工艺条件对材料结构、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基于上述多因素协同作用,对共沉淀法制备均一性、分散性及发光性能优良的纳米级YAG:Ce~(3+)荧光粉提供指导。

    2025年02期 v.43;No.214 23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8K]
  • 稀土固废火法冶金回收稀土元素研究进展

    安卓卿;张波;张胤;

    稀土元素因其独特的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和国防等工业。随着易加工稀土资源的逐渐减少,稀土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工业应用的关注。火法冶金作为重要的金属冶炼工艺在稀土元素的提炼和回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成分复杂且稀土含量较低的固废二次资源,火法冶金工艺是其主要处理方式。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火法冶金在稀土回收工艺流程中的认识。首先介绍了火法冶金可以处理的稀土固废来源,然后重点讨论熔融金属提取法、熔渣法、直接熔融法、还原法和微波加热法等火法冶金工艺在稀土元素回收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工艺路线,回收效率以及工业应用进行详细的对比和讨论,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2期 v.43;No.214 25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开采机制研究进展

    康石长;王高锋;凌博闻;徐永进;梁晓亮;朱建喜;何宏平;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开采主要基于离子交换和稀土溶液运移。为实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高效开采,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开采工艺,并建立了相关的稀土运移和渗流理论。本文综述了目前现有或潜在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开采工艺,重点分析了浸出动力学、塔板、对流扩散和外加电场驱动等稀土离子运移理论,探讨了开采过程风化壳中稀土溶液的渗流特性及影响因素,提出钙盐镁盐浸出、生物浸出和电动开采等开采工艺的优化思路,即应采用微观谱学、数值模拟和多学科交叉等手段加强稀土离子运移理论和风化壳中稀土溶液渗流特性的基础研究,实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高效开采。

    2025年02期 v.43;No.214 26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稀土氧化物渣系电渣还原进行钢稀土处理的研究现状

    周康宁;周佳丽;曹玉龙;闵星瑞;蒋艳雯;刘珉言;

    电渣冶金具有对所熔炼金属进行提纯净化及改善凝固质量等作用,是生产高品质钢的必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能源、交通等各领域。稀土氧化物渣系电渣还原有效综合了电渣冶金技术及钢稀土处理的双重优势,对于进一步提高所熔炼金属的洁净度并实现其夹杂物控制及组织、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国内外有关稀土氧化物渣系电渣还原进行钢稀土处理的研究,系统阐释了稀土元素加入钢中的作用、稀土氧化物渣系电渣还原的原理、稀土渣系的物化性能、稀土氧化物渣系电渣还原的实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展望等。为进一步深化并拓展稀土氧化物渣系电渣还原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提供了有效参考。

    2025年02期 v.43;No.214 28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稀土发光

  • Bi3+与Eu3+共掺杂Gd2O3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梁刚锋;魏薪镊;赵国良;

    通过配合物前驱体法和高温固相煅烧工艺,成功制备了发射橙红光的Gd_(2-2x-2y)O_3∶x Eu~(3+),y Bi~(3+)荧光粉。XRD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均为立方晶相,掺杂离子的引入并没有改变Gd_2O_3的晶相结构。在336 nm波长激发下测试了Eu~(3+)单掺与Eu~(3+)/Bi~(3+)共掺杂样品的发射光谱,其发射峰位置与相对强度变化证实了在共掺杂体系中存在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为主导的Bi~(3+)→Eu~(3+)能量传递过程。通过共掺杂制备的荧光粉于320~360 nm处宽激发发射橙红光,这可为白光LED提供橙红色发光组分。

    2025年02期 v.43;No.214 298-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稀土催化

  • 助剂镧对CO甲烷化抗有机硫中毒性能的影响研究

    李嘉欣;樊珂;梁一菲;李凯;宁平;王飞;

    CO甲烷化反应可以将对环境和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的CO转化为甲烷,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黄磷尾气里面不仅含有大量的CO,还有其他含硫物质存在,设计高性能的CO加氢抗硫中毒催化剂对于黄磷尾气资源化有重大意义。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加La的Ni基CO加氢催化剂,分别研究了CO加氢、CS_2加氢、CO和CS_2同步加氢催化性能,并使用BET,XRD和XPS表征手段探讨了加La对催化剂结构和价态影响。结果表明La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中毒性能,并且CH_4的选择性以及稳定性也有提升,XPS表明La_2O_3可以从La_2O_3部分还原为La_2O_x(x<3),La_2O_x可作为电子给体向镍转移部分电子,这是提高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

    2025年02期 v.43;No.214 309-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磁学和磁性材料

  • 锰氧化物La0.7-xGdxCa0.3MnO3(x=0,0.05,0.1)的结构、磁性、磁熵变和临界行为

    周敏;金香;赵建军;邢茹;杨波;鲁毅;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多晶系列样品La_(0.7-x)Gd_xCa_(0.3)MnO_3 (x=0,0.05,0.1)。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具有良好的正交结构,空间群为Pnma;通过分析热磁曲线(M-T)和等温磁化曲线(M-H)可知,系列样品随着温度升高经历了团簇自旋玻璃态、铁磁态、铁磁顺磁共存态和纯顺磁态;另外,研究结果显示类格里菲斯相强度λ值介于0~1之间,表明在θ<T<T_G温度范围内体系中存在类格里菲斯相。采用KouvelFisher方法研究了样品的临界行为,在La_(0.7-x )Ca_(0.3)Mn O_3中掺杂Gd~(3+)离子后,多晶样品La_(0.7-x )Gd_xCa_(0.3)Mn O_3的临界指数分别接近三维伊辛模型(x=0.05)和三维海森堡模型(x=0.1),表明它们的铁磁耦合可能是该系统中自旋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7 T的磁场下,磁熵变最大值分别为4.08,5.60,4.76 J·(kg·K)~(-1),La_(0.7-x) Gdx Ca_(0.3)Mn O_3 (x=0,0.05,0.1)的相对冷却功率(RCP)分别为499.5,392.7,424.2 J·kg~(-1)。

    2025年02期 v.43;No.214 318-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辅助配体取代基效应调控β-二酮Dy单分子磁体性能

    曾兆鹏;孙小莉;岑培培;焦怡嘉;马兰;郭燕;刘翔宇;

    本文合成了3例β-二酮-Dy~Ⅲ配合物:[Dy(tmhd)_3(4,4-(CH_3)_2-bpy)](1),[Dy(tmhd)_3(4,4-(C(CH_3)_3)_2-bpy)](2)和[Dy(tmhd)_3(4,4-(OCH_3)_2-bpy)](3)(tmhd=2,2,6,6-四甲基-3,5-庚二酮,4,4-(CH_3)_2-bpy=4,4'-二甲基-2,2'-联吡啶,4,4-(C(CH_3)_3)_2-bpy=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和4,4-(OCH_3)_2-bpy=4,4'-二甲氧基-2,2'-联吡啶)。晶体结构测试表明,配合物1~3均为单核结构,其最小不对称单元由1个Dy~Ⅲ离子、3个tmhd配体和1个含N供电子体辅助配体组成。6个O原子和2个N原子围绕Dy~Ⅲ离子形成八配位几何构型。由于辅助配体取代基不同,1~3的金属中心呈现出扭曲程度不同的四方反棱柱D_(4d)构型。π-π堆积相互作用存在于1(0.3530 nm)和3(0.3520 nm)的3D超分子结构,2中仅存在弱相互作用力。磁性测试显示,零场条件下1~3的能垒(U_(eff))分别为127.08 K (1),84.56 K (2)和130.46 K (3),在加场1200 Oe时3例配合物的量子隧穿效应(QTM)被成功抑制。为了开展磁稀释实验,合成了与1~3同构的配合物[Y(tmhd)_3(4,4-(CH_3)_2-bpy)](4),[Y(tmhd)_3(4,4-(C(CH_3)_3)_2-bpy)](5)和[Y(tmhd)_3(4,4-(OCH_3)_2-bpy)](6)及不同Dy~Ⅲ/Y~Ⅲ比例的稀释样品1@Y~3@Y。研究结果表明,1~3的单分子磁体(SMM)性能主要与Dy~Ⅲ本身的单离子磁行为有关,通过修饰含N供电子体辅助配体取代基能够调节配体场从而有效地调控SMM行为。此外,实验结果结合理论计算明确了配合物1~3的单轴磁各向异性和磁动力学行为。

    2025年02期 v.43;No.214 32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9K]

稀土新材料

  • 不同稀土元素掺杂对CaHfO3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张凤龙;王觅堂;包金小;王晓丽;马胜梅;张世忠;刘永刚;

    为了寻求更高效、测量精度准确的电化学氢传感器电解质,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923K保温10h成功制备了不同稀土元素掺杂的CaHf_(0.82)Ln_(0.18)O_(3-δ)(Ln=Dy,Ho,Er,Tm,Lu)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对CaHf_(0.82)Ln_(0.18)O_(3-δ)电解质的相组成、烧结性能、化学稳定性、H/D同位素效应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XRD测试结果表明:CaHf_(0.82)Ln_(0.18)O_(3-δ)具有单一钙钛矿结构,未检测到原始氧化物出现,且属于正交晶系,该系列电解质试样的相对密度均高于98%。相对密度以及晶粒统计结果表明稀土元素Lu~(3+)掺杂CaHfO_3具有最好的烧结性能。另外,CaHf_(0.82)Ln_(0.18)O_(3-δ)系列电解质在富含50%H_2,50%CO_2,10%水蒸气以及沸水中长时间处理(100h)不会发生分解反应,处理前后XRD衍射峰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该系列电解质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在973~1373K且WetO_2气氛中时,CaHf_(0.82)Ln_(0.18)O_(3-δ)总电导率呈现出随着掺杂稀土元素离子半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CaHf_(0.82)Lu_(0.18)O_(3-δ)表现出最好的物理及电化学性能,其电导率在WetO_2中为1.61×10~(-6)~1.82×10~(-4)S·cm~(-1),这要归咎于优异的高温化学稳定性、致密性以及最佳的晶体结构。测试温度为973~1173K且富H_2与D_2(氚气)气体环境中,R_D/R_H的值均大于1.30,即表明在这一测试温度范围内质子作为主要导电载流子参与导电过程。综上所述,CaHf_(0.82)Ln_(0.18)O_(3-δ)电解质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高温电解质材料,进一步为CaHfO_3系列电解质在电化学氢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提供充分理论支持以及奠定深厚基础。

    2025年02期 v.43;No.214 34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DyCuAl非晶合金薄膜制备及玻璃形成能力的评价

    程岩;姜琛;张茂彩;艾静雯;那世航;王誉;辛博;崔红兵;

    采用磁控共溅射技术在不同基底上制备高通量的稀土Dy基非晶合金薄膜。利用XRD,SEM,EDS,TEM,四探针仪等对Dy-Cu-Al非晶合金薄膜的微观形貌、物相结构、电学性质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磁控共溅射制备的高通量Dy-Cu-Al非晶合金薄膜致密、均匀、无孔洞,与基底结合良好,生长性能好,厚度可控,成分均匀,无偏析。以薄膜半峰全宽Δq和电阻率ρ作为玻璃形成能力(GFA)评价参数,快速确定了Dy-Cu-Al非晶合金薄膜的高GFA合金成分范围。再由薄膜硬度(H)进一步确定该非晶合金体系中硬度更高、更接近于Dy-Cu合金共晶点的最高GFA合金组成为Dy_(53.5)Cu_(30.8)Al_(15.7)。Dy-Cu-Al非晶合金薄膜的制备不仅填充了稀土基非晶薄膜制备与研究的空白,且对新提出的评价标准做了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对高性能非晶薄膜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v.43;No.214 35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

  •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可生长式堆浸工艺的工业试验研究

    廖春生;程福祥;冯凯;吴声;杨建华;欧家才;钟瑞林;黄凯龙;林锦和;李柱文;王晓斌;严纯华;

    原地浸矿技术可在较少破坏矿床植被的情况下达到很好的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出效果,但该技术对矿山的基岩条件有较高要求,而堆浸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矿石的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有效方法。研究开发了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新型可生长式堆浸提取方法,并进行了该方法的工业试验验证。工业试验分两期进行,共修筑6级矿堆,以Mg SO_4为浸取剂。结果显示,Mg SO_4可对试验矿堆中的稀土进行有效浸出,优化条件的稀土浸出率达到90%以上;在表土下设置注液层的注液方式,可有效避免浸矿剂对表土的污染,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试验设计的堆结构具有良好的操作安全性保障。另外,试验中引入的基于毛细导流层的负压辅助出液系统,可有效提高出液效率,降低堆体中残余持水量和浸矿剂残留量。

    2025年02期 v.43;No.214 364-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分段抑杂浸取的过程优化

    何正艳;左琴;汤宇辰;崔文倩;徐志高;吴明;瞿军;池汝安;

    为了降低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液中杂质铝的含量,实现稀土的高效提取,本研究筛选出了六亚甲基四胺(HMTA)为抑杂剂,并采用分段抑杂浸取的方法,即先采用HMTA对稀土矿进行抑杂处理,再用硫酸铵浸取稀土,以实现抑杂浸出。通过考察HMTA浓度、液固比、(NH_4)_2SO_4浓度、温度和流速对稀土和铝浸出传质过程及浸出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抑杂浸取工艺为:HMTA浓度为0.8%,液固比为0.5∶1,(NH_4)_2SO_4浓度为2%,浸取流速为0.5 m L·min~(-1),浸取温度为25~30℃。在该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达92%以上,杂质去除率超过94%,所得浸出液无需除杂,直接沉淀便可得质量合格的稀土产品。

    2025年02期 v.43;No.214 380-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 混合稀土精矿硫酸浆化循环分解过程研究

    徐萌;刘宝友;崔建国;李玮;王哲;侯睿恩;李家宇;张鹏飞;

    以硫酸浆化分解混合稀土精矿工艺为基础,设计了多级循环浆化分解实验,考察了循环级数对精矿中稀土、氟和磷等元素浸出规律的影响,确立了循环分解过程中酸浸液中REO,F和P等元素的迁移规律,提出了混合稀土精矿多级硫酸浆化循环分解工艺。本研究进行了100轮浆化循环分解实验,每轮渣率和H_2SO_4的消耗维持稳定,循环过程中每轮补充H_2SO_4量稳定,每轮REO浸出率在60%~65%,F浸出率>96%,P_2O_5浸出率在25%~30%,酸浸液中F和REO浓度维持稳定,P_2O_5浓度富集到150g·L~(-1)左右与酸浸液中的REO沉淀生成磷酸稀土进入水浸渣中,并分析了各元素的走向和存在形式,为混合稀土精矿硫酸浆化分解工艺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2025年02期 v.43;No.214 392-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稀土金属学与火法冶金

  • Mg-5Gd-3Sm-(1Zn)-0.5Zr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王奥文;李全安;陈晓亚;朱利敏;梅婉婉;朱宏喜;

    系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Mg-5Gd-3Sm-(1Zn)-0.5Zr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拉伸断口形貌以及Zn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Zn元素的添加能够细化晶粒,均匀合金组织,提高合金强度和塑性,并引入一种新相(Mg,Zn)_3(Gd,Sm)_1;峰时效处理后,0Zn合金中β'相为主要强化相,而1Zn中时效析出相β'相和γ″相同时存在,阻碍基面和非基面位错的运动,激活<c+a>滑移,有效提高1Zn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在200℃时,1Zn合金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12 MPa,286 MPa和15.7%。Mg-5Gd-3Sm-(1Zn)-0.5Zr两种合金的断裂方式均为脆性断裂,断口由解理面和撕裂棱组成。Zn元素的添加使合金断口解理面减少,撕裂棱增加,并且在高温下出现类似韧窝等韧性断裂的特征。

    2025年02期 v.43;No.214 40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稀土应用

  • 铈处理对不同贮藏年限沙葱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的影响

    魏鹏超;黄修梅;杨忠仁;张凤兰;张东;曹镇宇;

    为了探究铈(Ce~(3+))对不同贮藏年限沙葱种子萌发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沙葱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Ce Cl_3对贮藏1,3,5,7,9,11,13和15年的沙葱种子进行处理,测定其萌发指标、抗氧化酶活性、保护物质和有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氯化铈处理延缓了沙葱种子活力的下降幅度;同时该处理下沙葱种子内其可溶性蛋白质和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及APX,SOD,CAT,LOX和GPX整体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而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则整体小于对照处理。说明适宜浓度的Ce Cl_3可以提高沙葱种子内蛋白质含量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减少种子内有害物质的产生。因此沙葱种子可以通过氯化铈的调节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以此激发种子萌发活力和抗老化能力,延长沙葱种子的贮藏时间。

    2025年02期 v.43;No.214 416-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稀土地矿

  • 川南叙永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及资源潜力

    郝雪峰;唐屹;潘蒙;何洋飘;张彤;周颂德;彭宇;付小方;梁斌;

    稀土是国际上公认的关键金属,发现新的优质资源,对保持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南部位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外带,广泛分布与火成岩风化-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稀土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文对川南叙永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分析了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黏土岩(矿)石类型包括高岭石黏土岩、含黄铁矿高岭石黏土岩以及碳质高岭石黏土岩,样品稀土氧化物总量(TRE_2O_3)为0.012%~0.225%,矿化率为72.2%,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高。稀土配分为轻稀土富集型,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和弱Ce正异常。黏土岩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的玄武岩,中酸性火山岩也有部分贡献。稀土元素富集过程包括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初始富集、以及搬运沉积后的迁移、吸附及沉淀。研究区稀土资源潜力较大,供需紧张的稀土元素(Pr,Nd,Dy)和供需基本满足需求的稀土元素(La,Ce,Sm,Tb)相对含量较高,占稀土总量的82.6%,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是今后值得进行勘查、评价及综合研究的地区。

    2025年02期 v.43;No.214 426-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中南祁连西段变粒岩型稀土矿床特征与找矿意义

    吴义布;余君鹏;褚广博;司豪佳;曹晓锋;董国强;徐磊;司东泽;

    近年在中南祁连西段发现了变粒岩型铌钽(稀土)矿,其中阿克塞县余石山铌钽(稀土)矿中铌钽资源量已达到大型规模,伴生稀土矿规模达到中型,当前针对该矿床研究主要聚焦铌钽,对矿石中稀土矿化重视不够、尚无相关研究和报道。本文对余石山一带变粒岩型稀土矿化地质特征、稀土元素富集、找矿潜力和意义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以及时引起国内稀土找矿和研究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观测,发现中南祁连西段变粒岩型稀土矿找矿潜力大且可开发利用,主要由于四方面矿化地质特征:(1)变粒岩型铌钽(稀土)矿层控特征明显,矿化带和矿体延伸稳定、规模大,品位较均匀,具有形成大型稀土矿床的条件;(2)矿石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10种稀土矿物中,包括直氟碳钙铈矿、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独居石、褐钇铌矿、复稀金矿、易解石、磷钇矿、褐帘石和钇兴安石,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有8种,其中直氟碳钙铈矿、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独居石、褐钇铌矿等5种占矿石中稀土含量的75%以上,有开采价值;(3)矿石中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LREE/HREE)在3.2~5.45之间,平均为4.4,重稀土占比高于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各重稀土元素含量相比大陆地壳富集倍数在19.54~25.36之间,为紧缺的重稀土矿提供了一个新的找矿方向;(4)矿石中稀土元素与主矿石元素Nb, Ta为密切正相关关系,二者可综合开采利用。因此,中南祁连西段变粒岩型铌钽(稀土)矿是在新区新层位发现的一种重要稀有-稀土金属矿床类型,为国内稀土矿找矿特别是重稀土提供了一个找矿新方向,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建议国内下一步稀土找矿重点关注和布局。

    2025年02期 v.43;No.214 439-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白云鄂博矿钍的赋存特征研究

    侯晓志;杨占峰;王振江;

    基于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主要研究了白云鄂博主矿钍矿物和含钍矿物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白云鄂博主矿中主要钍矿物为钍石,其余为少量的方钍石、铁钍石和铀钍石;矿物中Th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方钍石(80.87%)、铀钍石(56.44%)、钍石(55.66%)和铁钍石(48.08%)。钍石主要与氟碳铈矿、褐帘石、独居石、黑云母、褐钇铌矿、锰云石等共生;方钍石主要与氟碳铈矿、磷灰石、白云石等共生;铁钍石主要与磁铁矿、黑云母等共生;铀钍石主要与氟碳铈矿共生。同时对矿床中的主要稀土矿物(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以及主要铌矿物(易解石)做了大量能谱分析,Th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上述矿物中,其中以易解石中Th的平均含量最高(1.57%),其次分别为独居石(1.09%)和氟碳铈矿(0.28%)。分别分析三种矿物中Th元素与其他主要组成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发现三者矿物中Nd与Th之间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相关性,其余主要组成元素与Th之间基本呈负相关或不相关。

    2025年02期 v.43;No.214 45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独居石在还原焙烧中浮选性质变化研究

    李文博;瞿瑞;赵熙;张小龙;

    为探究还原焙烧对独居石表面性质及可浮性的影响,本文采用还原焙烧对独居石矿物进行处理,对焙烧后的独居石矿物的表面特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合接触角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药剂吸附量分析的结果,对独居石在还原焙烧前后的表面性质及可浮性变化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还原焙烧对独居石的浮选性质未见不利影响。经过不同时间和温度的还原焙烧处理后的独居石焙烧产物,浮选回收率整体略高于未经焙烧的独居石。独居石表面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略微改变了部分独居石颗粒表面化学环境,对独居石的浮选回收产生有利影响。

    2025年02期 v.43;No.214 462-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下载本期数据